摘要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针刺治疗深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经络感传距离与临床疗效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2组均采用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联合红外线治疗仪辅助治疗。深刺组采用0.40 mm×100 mm规格针灸针,直刺2.53寸,进针深度约6070 mm,诸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浅刺组采用0.35 mm×75 mm规格针灸针,直刺0.81.2寸,进针深度约2030 mm,诸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根据《针灸学》与《灵枢·骨度》中骨度分寸法,选定局部椎体、臀横纹、腘横纹、外踝尖及足部5个效应点,分别记录患者各主穴的经络感传距离情况。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腰部疼痛情况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价腰椎功能情况,并评价疗效。结果深刺组各主穴经络感传距离频次最高的是外踝尖处及足部,浅刺组各主穴经络感传距离频次最高的是局部椎体;深刺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2.86%,浅刺组总有效率64.29%,深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及JOA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VAS评分降低(P<0.05),JOA评分升高(P<0.05),且深刺组VAS评分及JOA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与浅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刺组对腰部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优于浅刺组。结论经络感传距离与临床疗效间存在相关性,深刺治疗较浅刺可以更好地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提高临床疗效,针刺深度是影响经络感传距离的前提条件,临床疗效是体现经络感传距离的必然结果。
-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