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研究FecB突变对绵羊发情性状的表型效应及相关分子机制,试验将体重为68~73 kg的经产小尾寒羊母羊按照FecB基因型分为++、+B和BB三个基因型组,每组7只,通过公羊试情、腹腔内窥镜等方法,测定试验母羊的发情表型差异;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试验母羊的血清繁殖激素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试验母羊格拉夫卵泡颗粒细胞的ESR1和ESR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B基因型组试验母羊于撤栓后(23.14±1.46)h表现出第一次发情,显著早于++(32.61±0.89)h和BB(33.43±0.60)h基因型组(P<0.05)。撤栓后48 h的+B基因型组血清LH浓度为(5.18±0.47)mIU/mL,显著高于BB基因型组的(3.02±0.42)mIU/mL(P<0.05),而此时+B基因型组试验母羊的格拉夫卵泡内颗粒细胞的ESR1和ESR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也均极显著高于++基因型组(P<0.01),ESR1基因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BB基因型组(P<0.01)。说明小尾寒羊的格拉夫卵泡颗粒细胞中雌激素受体基因表达量的增加有助于绵羊的外部发情表型和排卵发生的提前开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