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世纪中期,为满足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以裨治文、卫三畏等为代表的西方汉学家以《中国丛报》为平台,率先开展了多种题材中文著作的译介活动。在继承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译介者以兼顾原作寓意与西方读者阅读习惯为旨归,采用较灵活的翻译方法,力求准确反映这些著作的词义与内涵。与翻译相伴随,他们还对中国文化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品评与讨论。这些译介活动为近代初期中西文化相互沟通构筑了桥梁,并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参考。其间,因理解差异而产生的偏颇在所难免,由此亦可观中西文化在相互审视、碰撞中存在的矛盾。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