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近年北京市胎儿/新生儿群体的先天性心脏病(CHD)流行病学特征及分析。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市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内纳入监测的985 603例围产儿中,被诊断为CHD的11 356例胎儿/新生儿,包括宫内死胎、治疗性引产胎儿与活产、死产及7 d内死亡新生儿中的CHD患儿为研究对象。2017—2021年,各年被诊断为CHD的胎儿/新生儿与纳入监测的围产儿依次为:2 113与243 438、2 276与214 333、2 426与218 922、2 192与161 605及2 349与147 305例。采取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出生缺陷监测系统胎龄为13周至生后7 d内(观察期)与胎龄为28周至生后7 d内(围产期)的胎儿/新生儿群体的CHD总体发生率与CHD不同分型发生率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 (1)2017—2021年,北京市出生缺陷监测系统观察期内的胎儿/新生儿群体的CHD总体发生率为1.15%(11 356/985 603),2017—2021年各年的CHD发生率依次为0.87%(2 113/243 438)、1.06%(2 276/214 333)、1.11%(2 426/218 922)、1.36%(2 192/161 605)、1.59%(2 349/147 305),并且呈逐年增高趋势。被确诊的11 356例CHD胎儿/新生儿的染色体异常率为3.90%(444例),位居前3位的依次为18-三体(127例,28.60%),21-三体(104例,23.42%)与22q11.2缺失综合征(19例,4.28%);合并心外畸形的发生率为11.91%(1 351/11 356),心血管及循环系统之外各系统畸形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肌肉骨骼系统(326例,24.13%),泌尿系统(248例,18.36%)和神经系统(202例,14.95%);危重先天性心脏病(CCHD)发生率为0.20%(1 938/985 603)。(2)被确诊的11 356例CHD胎儿/新生儿中,围产期确诊者为8 882例,围产期CHD总体发生率为0.90%(8 882/985 603)。2017—2021年各年的围产期CHD发生率依次为0.62%(1 520/243 438)、0.82%(1 868/214 333)、0.86%(1 892/218 922)、1.12%(1 808/161 605)、1.30%(1 910/147 305),亦呈逐年增高趋势。2021年围产期CHD胎儿/新生儿单纯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为0.36%(527/147 305),是2017年(0.08%,201/243 438)的4.33倍,其发生率绝对增加值占围产期CHD总体发生率绝对增加值的40.18%。围产期前5位CHD分型依次为房间隔缺损(2 704例)、室间隔缺损(2 592例)、动脉导管未闭(2 233例)、卵圆孔未闭(1 767例)、永存左上腔静脉(478例)。围产期CCHD发生率为0.04%(433/985 603)。结论 2017—2021年,北京市观察期、围产期CHD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其发生率增高主要集中在单纯房间隔缺损;围产期CCHD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