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保护东北黑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东北典型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因素,开展了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常规垄作秸秆不还田(CK)、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T1)、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盖(T2)、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共4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保护性耕作处理(T1、T2和T3)0~20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播种至出苗期耕层土壤含水量,T1、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7.8%~28.8%、9.0%~18.3%和17.3%~20.0%,但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分别降低2.56~3.11℃、2.02~2.27℃、0.94~1.93℃;T1、T2和T3处理分别延迟玉米出苗时间(VE) 5~7 d、4~6 d和2 d; T3处理3年平均出苗率较CK增加3.2%, T1和T2处理出苗率分别降低4.3%和4.7%; T1、T2和T3处理均降低了苗期(V6)株高整齐度和植株干物质积累, 但T3处理降低幅度明显小于T1和T2处理, V6之后干物质积累降低幅度逐渐减小; T1和T2处理显著降低玉米产量, 降幅分别为7.5%~15.7%和5.5%~12.9%, T3处理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 保护性耕作通过调节土壤含水量和温度, 间接影响玉米出苗时间、出苗率、穗数和百粒重, 进而影响产量, 也可通过直接影响出苗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而影响产量。在东北典型黑土区, 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而且还有利于平衡土壤水分和温度矛盾, 缩短出苗时间、提高出苗质量、高产稳产, 是该区域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