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脑肠肽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针刺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冰醋酸灌肠+束缚应激”方式建立IBS-D大鼠模型,共14 d。造模成功后药物组予匹维溴铵(15 mg/kg)灌胃,1次/d;针刺组予针刺“百会”及双侧“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太冲”,20 min/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测定大鼠体质量,旷场实验测定大鼠横向运动行走距离、纵向运动直立次数和粪便粒数,HE染色法观察大鼠下丘脑及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肥大细胞(MC)并计数,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0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下丘脑、结肠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下丘脑、结肠组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表达。结果:HE染色示,模型组大鼠结肠固有层有炎性细胞浸润,其余各组有所减轻。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旷场实验行走距离及直立次数,血清IL-10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1),粪便粒数及结肠组织MC数量显著增加(P<0.01),血清TNF-α含量,下丘脑、结肠组织CGRP mRNA、CRF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针刺组大鼠体质量,旷场实验行走距离及直立次数,血清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粪便粒数及结肠组织MC数量显著减少(P<0.05,P<0.01),血清TNF-α含量,下丘脑、结肠组织中CGRP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同时针刺组下丘脑、结肠组织CRF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以上指标药物组和针刺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可改善IBS-D大鼠一般状态及情绪状态、炎性反应及相关脑肠肽表达,减轻IBS-D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脑肠肽进而影响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