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设计中蕴含了许多道德教育目标,其中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但如何才能利用好45分钟的课堂时间实现道德教育呢?笔者通过对《家的意味》一课的反复实践和思考得出:如果能抓住教学内容和道德生活的关联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布置适当的道德"作业",就可以让道德教育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无限的延伸,进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