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别使用二维(2D)和三维(3D)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HepG2)模型评价补骨脂素的毒性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采用低吸附U形底多孔板法构建了HepG2细胞的3D细胞模型。补骨脂素处理24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试剂盒检测LDH漏出量,TMRM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Q-PCR检测补骨脂素对线粒体融合分裂蛋白DRP1、Mfn-2及OPA1的mRNA的影响。结果 3D模型可以长时间保持高水平白蛋白和尿素氮分泌,较2D模型具有更高的CYP1A2、CYP2E1、CYP3A4和UGT1A1表达水平。在3D模型中,补骨脂素较低浓度出现细胞存活率的明显降低,LDH漏出量明显升高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Q-PCR结果显示补骨脂素诱导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表达明显增加,而线粒体融合蛋白OPA1明显下降。结论 成功构建了3D HepG2细胞模型并应用于对补骨脂素肝毒性的评价;3D细胞培养模型对补骨脂素毒性反应更为敏感,线粒体在补骨脂素诱导细胞损伤中可能起关键性作用。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