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AtCpNifS基因的作用机制,为培育富硒油菜品种提供实验参考。【方法】运用农杆菌转化法,将拟南芥中的AtCpNifS基因克隆并经过酶切连接形成重组转化子转化到油菜植株中,通过PCR检测以及GUS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表达验证。并采用硒酸钠对转基因油菜和非转基因油菜进行胁迫处理,比较转基因油菜和非转基因油菜叶片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对AtCpNifS基因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通过检测引物进行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转基因植株的扩增结果与阳性对照扩增结果一致,阴性对照扩增结果呈阴性,说明转基因油菜植株构建成功。GUS组织化学染色处理下,仅在转基因植株中观察到蓝色的GUS表达位点,证明AtCpNifS基因成功转化蜀杂9号油菜植株并表达。在不同处理时间不同浓度硒酸钠的处理下,转基因油菜叶片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随着硒酸钠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处理时间增加而升高,且均比同期处理的非转基因油菜植株的酶活力高。转基因油菜叶片在用20 mg/L硒酸钠处理4周时有最大酶活力值380.18μmol/(g FW·min),同期处理的非转基因油菜酶活力值为329.93μmol/(g FW·min),显著低于转基因油菜植株。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转基因植株在0~20 mg/L硒酸钠浓度范围内表达量呈上升趋势,转基因植株的相对表达量在没有硒酸钠处理时为0.755,20 mg/L的硒酸钠处理时为1.545,增加了2.05倍。【结论】成功构建转AtCpNifS基因蜀杂9号油菜,在硒酸钠胁迫下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强,AtCpNifS基因表达量也随硒酸钠胁迫而上调。推测AtCpNifS基因在蜀杂9号油菜的硒耐受性提升中发挥作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