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主要的禾谷类作物,该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种植也较为广泛。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区连续种植多年苜蓿会形成土壤干层,并对后茬粮食作物生长产生严重影响的问题,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长9年的苜蓿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8年(2012–2019年)的定位试验,研究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和生长9年的苜蓿地翻耕轮作不同年限春小麦后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演变特征,明确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对苜蓿种植年限和后茬春小麦轮作的响应。结果表明,苜蓿种植1年后50-110 cm土层水分为14.17%,开始呈现出轻度干燥化现象,110–200 cm土层在连续种植3年苜蓿后土壤水分变为12.39%,表现出轻度干燥化现象,200–300 cm土层在连续种植3年苜蓿后土壤水分为13.50%,低于凋萎湿度,土壤表现为重度干燥化。生长9年的苜蓿地翻耕轮作春小麦后,随着轮作年限的延长,土壤干层水分明显恢复,其中50-110 cm土层土壤水分在轮作第5年完全恢复,110–200 cm土层水分在轮作第6年完全恢复,而200–300 cm土层经过连续7年的春小麦轮作后,土壤水分仅为15.11%,依然不能完全恢复。因此,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种植多年苜蓿后,应适时与一年生作物轮作以维持雨养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