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白术、莪术药对抗肿瘤作用机制,并分析潜在作用靶点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公共数据库分别收集白术、莪术药对的作用靶点和肿瘤疾病的靶点,取交集获得药物抗肿瘤作用的潜在靶点,基于抗肿瘤靶点预测相关转录因子、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和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应用通路富集分析方法探索作用通路和途径,利用分子对接分析药物成分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潜能,基于TIMER数据库分析抗肿瘤靶点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从TCGA获取抗肿瘤靶点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获得白术、莪术药对抗肿瘤的潜在靶点379个,包括AKT1、VEGFA、GRM3、GRM4等核心靶点,以及STAT3、TP53等相关转录因子。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凋亡、炎症反应、缺氧应答、谷氨酸受体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且核心靶点AKT1、VEGFA、GRM3的表达水平对乳腺浸润癌、结肠腺癌、肝细胞肝癌等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结论:白术、莪术药对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为进一步药理研究提供了思路和线索。

  • 单位
    同济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