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脱胎于普鲁斯特遗留的笔记和手稿的批评专著《驳圣伯夫》,提出了“社会之我”和“内在之我”,贬低智力,崇尚直觉和主观真实,意在否定19世纪著名批评家圣伯夫重视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实证主义批评方法或批评理论。《驳圣伯夫》将圣伯夫请下神坛,成为大盛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新批评的基石之一。这部在普鲁斯特身后出版的、经别人之手编就的论著,在21世纪的今天有必要重新盘点和评估。本文通过重读《驳圣伯夫》并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批评界的观点演变,认为普鲁斯特生前的批评言论在身后成为某种预言实为批评史的风云际会使然;《驳圣伯夫》是批评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资料,而不是定论;《驳圣伯夫》是波德莱尔所说的“有其存在理由”的批评,有偏袒,有成见,有政治性,有激情,也有排他性,但“能打开最广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