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黄威; 安雪梅; 刘旭晖; 裴宁; 刘萍; 夏露; 李涛; 席秀红; 黄琴; 卢水华*
来源:中国防痨杂志, 2019, 41(06): 632-639.

摘要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住院治疗的符合入组标准的164例临床确诊为初治TB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卡介苗接种史、体温、脑膜刺激征、TBM严重程度[采用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评价表评分分级]、脑脊液参数、头颅MR或CT表现(脑积液、脑梗死、脑脓肿或结核瘤、脑膜强化)、胸部CT表现、机械通气、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脑脊液病原学结果、起病2周内应用利奈唑胺的患者例数、预后结局(治疗后9个月内);并根据预后结局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5例)和预后不良组(69例)。采用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对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预后不良组在0~15岁(36.2%,25/69)、MRCⅢ级(58.0%,40/69)、脑梗死(45.2%,28/62)、脑积液(54.8%,34/62)、机械通气(19.45%,13/67)患者中的发生率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分别为17.9%(17/95)、20.0%(19/95)、4.3%(4/93)、11.8%(11/93),5.4%(5/92)](χ2=7.06,P=0.008;χ2=25.02,P=0.000;χ2=37.91,P=0.000;χ2=33.40,P=0.000;χ2=7.53,P=0.006),而2周内使用利奈唑胺的比率(8.7%,6/69)低于预后良好组(21.1%,20/95)(χ2=4.58,P=0.0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0~15岁[Waldχ2=4.46,P=0.035,OR(95%CI)=3.51(1.09~11.22)]、MRCⅢ级[Waldχ2=5.82,P=0.016,OR(95%CI)=3.95(1.29~12.09)]、脑梗死[Waldχ2=22.82,P=0.000,OR(95%CI)=25.90(6.81~98.40)]、脑积液[Waldχ2=19.13,P=0.000,OR(95%CI)=10.00(3.56~28.07)]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早期加用利奈唑胺是保护因素[Waldχ2=6.48,P=0.011,OR(95%CI)=0.14(0.03~0.64)]。结论 0~15岁、MRCⅢ级、脑梗塞、脑积液是TBM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加用利奈唑胺可以改善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