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椎间隙后缘骨赘的影像学测量与临床意义

作者:陈加成; 袁峰*; 许飞虎; 陆炜强
来源: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9, 37(06): 623-62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6.004

摘要

目的通过对颈椎椎间隙后缘骨赘的影像学测量,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颈椎病患者(男36例,女52例),术前摄颈椎X线片,调阅PACS系统影像,以椎体下、上终板的切线(a线,b线)分别将相邻颈椎后缘骨赘分为上、下部(A上,A下,B上,B下),使用Auto CAD 2014版软件测量各部骨赘面积,计算切线上下骨赘面积与同侧骨赘总面积(A总,B总)的比值(Mean±SD)。结果本研究中后缘骨赘分为4型:Ⅰ型占61.36%,Ⅱ型5.68%,Ⅲ型10.22%,Ⅳ型22.72%。颈椎椎间隙后缘骨赘多发生于C5/6,占所有节段的43.18%。各节段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椎体下缘a线以上存在骨赘者占总数比为32.94%,A上骨赘面积占该A总骨赘总面积的(41.18±15.45)%。下位椎体上缘b线以下存在骨赘者占总数比为28.40%,B下骨赘面积占该B总骨赘总面积的(54.69±22.49)%。结论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前通过分析颈椎后缘骨赘的影像学类型,规划术中处理后缘骨赘,可以达到更好的脊髓减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