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石蒜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与生理变化规律,为其优质种苗的繁育提供科学理论基础及高效繁殖技术。【方法】以成熟新鲜的石蒜种子为研究材料,在观测其萌发第0,7,14,21,28,35 天形态变化的基础上,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蒽酮比色法、酶联免疫法测定种子内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淀粉、内源激素(GA3、 ABA、 IAA、ZR)等内含物。【结果】(1)石蒜种子的萌发方式为子叶留土型,依据形态变化特征,可将其萌发过程划分为未萌发期(0 d)、露白期(7~14 d)、子叶伸长期(8~14 d)、根快速生长期(15~21 d)、分根期(22~28 d)和真叶形成期(29~ 35d)六个时期,持续时长约35 d。(2)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内源ABA的含量及GA3/ABA比值总体均呈“下降”趋势,IAA和ZR的含量却呈“上升”趋势,GA3含量则“先降后升”;其中,子叶伸长期和根快速生长期是内源激素变化的拐点时期。(3)种子的萌发进程与ZR、IAA的含量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GA3、ABA的含量变化则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高含量的IAA和ZR、低含量的ABA和GA3有利于胚乳内淀粉的水解,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结论】石蒜种子的萌发是一个动态耗能过程,主要依赖胚乳内的淀粉和可溶性糖提供能量。同时,种子的萌发也受到内源激素ZR和IAA的正向调控及GA3/ABA的负向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