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氯胺酮联合氟西汀对抑郁大鼠行为学以及对大鼠脑内前额叶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 NOS)羧基末端PDZ配体(CAPON)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PF级SD大鼠,体质量220270 g,2.53月龄,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法建立抑郁模型。选建模成功的大鼠9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24):抑郁对照组(D组)、氯胺酮组(K组)、氟西汀组(F组)及氯胺酮联合氟西汀组(KF组)。再根据给予药物处理时间的不同,各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n=12):处理3 d组(D3、K3、F3、KF3)和处理7 d组(D7、K7、F7、KF7)。D组行空白对照处理,K组给予氯胺酮10 mg·kg-1腹腔注射;F组给予氟西汀1.8 mg·kg-1灌胃;KF组氯胺酮10 mg·kg-1腹腔注射后,即刻给予氟西汀1.8 mg·kg-1灌胃。根据所在亚组分别给予各组连续3 d或7 d处理,每天1次。于建模前1 d,建模后1 d及药物处理结束后1 d采用旷场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评价其抑郁状态。所有行为学检测完成后1 d处死大鼠,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前额叶nN OS、CAPON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与建模前比较,各组大鼠建模后水平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减少,糖水偏好比下降(P<0.05),且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药物处理3 d后,与D3组比较,K3组和KF3组水平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增多,糖水偏好比升高,nN OS及其mRNA表达下调,CAPON蛋白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在药物处理7 d后,与D7组比较,K7组,F7组和KF7组水平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增多,糖水偏好比升高,nN OS及其mRNA表达下调,CAPON蛋白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与F7组比较,KF7组水平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增多,糖水偏好比升高,nN OS及其mRNA表达下调,CAPON蛋白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氯胺酮联合氟西汀较单独使用氟西汀对抑郁大鼠的抗抑郁作用更强,且抗抑郁起效时间缩短,其机制可能与氯胺酮联合氟西汀可降低大鼠脑内前额叶nN OS表达及升高其配体CAPON的表达有关。
-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