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厚朴"发汗"前后的差异成分-靶点网络,并探究厚朴"发汗"前后药理作用差异的分子机制,进而揭示其发汗的科学内涵。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并筛选厚朴"发汗"前后的差异成分。利用SwissTarget Prediction预测差异成分的潜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筛选出最高置信度(得分0.900)的靶点并通过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蛋白-蛋白互作网络。最后利用RProject中的clusterProfiler包对蛋白-蛋白互作网络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通过查阅文献共筛选出9种差异成分(阿西米诺宾、β-桉叶醇、和厚朴酚、厚朴三酚B、木兰花碱、厚朴酚、紫丁香苷、瑞枯灵和magnoloside A)并预测得到137个靶点(除重后共86个)。通过对蛋白-蛋白互作网络GO注释及通路富集分析,共得到550个GO注释和30条KEGG通路。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发汗"后厚朴药理作用的改变是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其中,厚朴主要是通过5-羟色胺能突触、花生四烯酸代谢和钙信号通路发挥镇痛和抗胃溃疡作用。厚朴酚、和厚朴酚及β-桉叶醇等化学成分含量的改变是厚朴"发汗"前后疗效差异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