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促进草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境及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1990—2015年六期TM/ETM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从斑块类型、景观尺度层面选用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格局指数,对草海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1990—2015年期间,耕地、林地、灌草地3类景观面积净减少,其减少比例大小为耕地(10. 57%)>林地(4. 12%)>灌草地(3. 21%),湿地、建设用地面积呈净增加,其增加比例大小为湿地(14. 18)>建设用地(3. 73); 2)从斑块类型上:1990—2015年期间保护区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密度(PD)呈上升趋势,灌草地斑块密度(PD)最大,林地次之;建设用地(LPI)最大斑块指数上升趋势较大,其景观破碎度逐年加大;湿地最大斑块指数(LPI)、平均斑块面积(AREA-MN)高于其他景观类型,表明其对景观格局具有较强控制作用; 3)从景观水平上:25a间保护区平均斑块面积(AREA-MN)呈减少趋势,蔓延度指数(CONTAG)逐年下降,而保护区多样性指数(SHDI)逐渐加大,均匀度指数(SHEI)波动不大,但仍有增加,表明保护区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加剧,其景观多样性逐年加大。综合以上分析认为人为活动是导致保护区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