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川中南部下二叠统栖霞组台内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控储因素不清的科学问题,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孔渗和地球化学测试以及测井资料等的综合分析,取得以下地质认识:(1)白云岩类主要发育于栖二a、栖二b段的上部,并以晶粒化颗粒云岩和豹斑状云质灰岩或灰质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溶)孔、溶洞,辅以裂缝;晶粒云岩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3.16%和0.137×10-3μm2;而豹斑状云质灰岩或灰质云岩则分别为3.4%和0.383 7×10-3μm2,总体具有低孔低渗特点;与岩心、成像测井及生产曲线一起揭示储层主要为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两类。(2)储层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台内生屑滩沉积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两类白云岩均发育于向上变浅序列上部的滩相颗粒岩中;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交代滩相颗粒岩形成的两类白云岩,提供了晶间孔和抗压骨架,δ13C、δ18O数据指示栖霞组准同生期白云石化可能与海水有关;向上变浅序列顶部常具有暴露面、溶洞等早成岩期暴露岩溶特征,且早期白云岩受到岩溶组构切割形成小型溶洞,表明早成岩期岩溶是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关键,并揭示台内白云岩的形成时间早于早成岩期岩溶或近同期;后期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浆广泛活动有关的热液侵位,导致白云石重结晶和孔洞充填鞍状白云石,结合地球化学成果反映了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在埋藏期受到高温热液的影响和改造,但对成储贡献有限。综上提出台内栖霞组两类白云岩的“准同生期相—云—溶”三元成储模式,指示这类白云岩储层很大程度受规模微地貌高地相关的有利沉积相带控制,因此勘探思路可能需要往“沉积期控储”方向转变。

  • 单位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南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