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土壤活性碳氮(C、N)是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最活跃的部分,其含量受到秸秆还田方式的影响,同时受到土壤微型生物对土壤养分循环影响的调控。然而,秸秆还田和微型生物双重作用下土壤活性C、N会呈现怎样的变化,尚需要深入探究。本研究以5 kGy低剂量γ辐射后微生物群落基本完整的土壤为供试土壤,接种从新鲜土壤中提取的整个线虫群落,在培养期154天内的不同阶段测定土壤活性C、N的含量。试验设置4个处理:(1)秸秆表施(无线虫添加),(2)秸秆表施+线虫,(3)秸秆混施(无线虫添加),(4)秸秆混施+线虫。结果表明: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接种率达到定殖标准(70%)、营养类群趋于稳定的土壤线虫群落。土壤活性C、N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呈阶梯式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但与无线虫添加的处理相比,线虫添加处理的土壤CO2释放速率、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较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矿质氮(MN)和铵态氮(NH4+)含量较低,而硝态氮(NO3-)含量在培养7~54 d低于无线虫添加的处理,在培养91~154 d高于无线虫添加的处理。从整个培养期间来看,秸秆混施方式下线虫添加对MBC含量的促进效应显著低于秸秆表施,对NO3-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秸秆表施。本研究结果有利于厘清土壤线虫在秸秆还田方式下对土壤活性C、N周转的调控作用,为土壤农田生态系统C、N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