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郭沫若和戴望舒是情绪节奏学说的代表人物,郭沫若认为诗是对情绪自然消涨的直写,戴望舒认为诗是对情绪抑扬顿挫的曲写。闻一多和朱光潜从生理和心理角度阐释了情绪成为节奏的可行性,接受者依据诗歌节奏的“模型”,形成心理“预期”,继而根据“预期”的满足与否,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心理状态,同时由于“动作趋势”的作用,生理也与心理节奏产生应和,从而完成情绪的生成和传递。“预期”满足与否是情绪节奏生成的关键机制,这得到了现代心理学的印证。在新诗创作实践中,押韵、反复等是常规的情绪节奏建构方式,情绪节奏的效果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情绪节奏学说深化了我们对于诗歌节奏的具身认知,其理论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