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言的产生离不开感觉,西方文化很早就形成了一种以听觉为中心的语言哲学传统,对这种“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构成了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前提。在索绪尔的提示下,德里达注意到汉语中“非语音的东西”,这最终促成了他的中国之行并使他抛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的著名断语。回应“德里达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汉语的感觉基础。在视觉、听觉、“视听平衡”和“味觉”等思路基础上,可以确立一种以“名”为中心的、从思想演化角度分学派考察的方法。儒家之“名”的感觉基础在于以触觉融汇视听,道家则主张消解视听、回到作为真常语言的“常名”。从格义角度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道家精神可谓遥相契合,而儒家则超越了其关注范围,当年王元化对德里达“畸轻畸重”的判断依然切中要害。
- 单位